新闻是有分量的

石中元:重续天道人伦:“天、地、国、亲、师”

2022-05-10 23:30栏目:国内
TAG:

本文作者石中元撰写的论文“老子出版古今谈”、载河北《旧书信息报》2002年7月22日。“东方哲人的宇宙歌——我读《道德经》”、载《东方文化》杂志1994年5期,2011年12月此文获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会:“老子与道”征文比赛优秀奖。20世纪80年代的《青年文摘》、《新华文摘》转载过他撰写的“十谈现代文明病”、“人类回到了半健康时代”等随笔文章。

重续天道人伦:“天、地、国、亲、师”

石中元 撰文

过去,中国人家家户户过春节时,堂屋里的神龛上都会换上新写的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。牌位的上面大多是四个字,如“文正家丰”、“祖德流芳”等。有的神龛下面还会贴上一个“福”字,或者是“余庆堂”等字样。

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的两边是对联。流行的对联有:“一念不忘天地德、寸心常报祖宗恩”;“敬天敬地敬祖宗、求福求寿求平安”;“祭祖宗一柱清香必诚必敬,教儿孙两行正业曰读曰耕”。

“天地君亲师”的牌位用上等木材刻成,也有写在红纸贴在正墙之上,或立于家族祠堂之中,以寄托对天地的感恩之情,对祖宗的怀念之情,对君师的尊重之情,呈现出了敬天法地、忠君爱国、孝亲顺长、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。两千年来的人文精神,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,直到1966年“文革”才彻底消失。

为什么两千年来,家家户户都有“天地君亲师”?

一、上天——敬天祈福、天道酬勤

“天”指“上天”,也称苍天、上苍。何为“上天”?古代人常以为天是主宰人生的神。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,也能给人灾难。

《千字文》首句: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。从意义上来说,天地玄黄指的是天道高远,玄之又玄,深不可测,是人类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,所以叫天玄。地黄从意义上来说,也代表地道的深邃,赞美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。《易经》有“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;男女构精,万物始生”之说。没有四季阴阳的交替,大地上的万物怎能生长?阴阳交合,万物乃生,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。

为什么要敬天?天不言语,以灾异谴告。古人认为,人积善德,天降吉祥,人积恶行,天降灾殃。故,人要敬畏上天、尊奉祖先。“敬天祈福”、“仁者爱人”。“仁爱”的含义是富于同情心,关心他人,团结和睦。

过去的中国人信仰天地祖先神灵,家家户户设立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,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,在牌位面前焚香顶礼,以此延续香火、传承文明。

“敬天祈福”是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。为了安宁和谐,理应“天道酬勤”。上天眷顾勤奋的人,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。

二、下地——增厚美德、容载万物

地发千祥,土生万物,人类是天地所生所养。据科学研究,我们居住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。与地球相比,人类的诞生是何等的渺小。“地者万物之本源,诸生之根源也”,大地上生长的万千物种能够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,故有“大地母亲”之说。大地母亲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泽,却从未向我们索取回报。为表达对大地的敬仰,为保证农业丰收,过去的中国民间有祭拜土地神的仪式,而皇帝则祭地。北京的地坛公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,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“皇地祗神”的场所,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期待。祈求天地神明,护估中华儿女。

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,它包容万物。对天地的理解是:天在上,地在下;天为阳,地为阴;天性刚,地性柔。在易经中,乾是天,坤是地。《周易》卦辞有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天的运动刚强劲健,为此君子应刚毅坚卓,自强不息。大地广大、厚实和顺,为此君子应增厚美德、容载万物。

天公广大,万道祥光施德泽;地母宏深,十方瑞气护康宁。天地化生万物,人乃天地所生,所以,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。

三、君国——日月同光,四时合信

《中国朝代歌》有各种版本,其中有:“三皇五帝始,尧舜禹相传”的句子。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,到炎帝黄帝、尧舜禹、汤文武、周公,均为有道明君。这些明君,奠定了人伦大纲,为人间社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因此,尊称为“天子”,天子代表天地,管理百姓。天子就是以天为父,以地为母,与日月同光,与四时合信,理应受到尊崇。

贤明的国家领袖是百姓之福。具有合法性的君主能够带来稳定的社会秩序,而乱世中的百姓是难以生存的。人们在安定社会中得到福利与恩惠,就有必要感激国家的正常运转。

将“天地君亲师”中的“君”字去掉,换成了“国”字,变成了“天地国亲师”,这种排序方式符合当代理念。“忠”不再是效忠君(皇帝),而是忠于人民共和国,体现了公民意识和群体意识。

荀子说:“天地生君子,君子理天地。君子者,天地之参也,万物之总也,民之父母也”。天、地、人三者的关系,中国人称之为“三才之学”,只不过其中的“人”被细化成了“君”、“亲”、“师”三个层次而已。“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”既有“道”又有“德”,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美世界。

四、宗亲——尊宗敬祖,孝悌仁义

宗亲指同宗的亲属,就是血亲先祖,直系血亲的血缘关系。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(父母,祖父母,外祖父母以及更长的长辈)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(子女,孙子女,外孙子女以及更晚的晚辈)。求佛不如求祖先,积德行善就是佛;拜神不如拜父母,没有祖先哪有神仙?百善孝为先,供奉牌位,祭拜祖先乃人间大孝。

族亲,即同族的亲属。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的传承实质是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和发展史。姓氏溯源是寻根文化,寻找连接,传承生命,接续道统。

这个道统便是尊宗敬祖,孝悌仁义。对长辈要孝顺,对同辈要友好,对朋友要宽容,对晚辈要慈爱,夫妻之间要有礼遇。在一个姓氏的大家族里,大家亲情无间,都可以攀到亲戚。如果对亲情熟视无睹,对家族漠不关心,对先祖不尊不敬,这是一种不友好的缺德行为!

现代社会,交往日益密切,地球已成村落。现代社会的进步,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废除了宗法制度。天时所向地利归,人和居中万事易。所以,讲亲情不等于无原则,不等于不分青红皂白。既要重视家族圈子,也要跳出家族圈子,更要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。凡是有悖于大众利益和社会公平、公正的一切宗亲续谱活动,都不在“宗亲”之列。

五、从师——修身内省、格物致知

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身体,那么老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。“师”由圣贤来代表,没有圣贤教化,不可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。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修身内省文化。被尊为“人文初祖”的轩辕黄帝是一位修炼道人。他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,教化百姓过着顺应天道的生活。

心静菩提现、放下皆尘烟。历代圣贤给人们立下了修身内省、格物致知的人生观。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学来的,学习决定人生,实践决定人生。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(见《论语·学而》)儒家自孔子开始,特别强调反省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,并视之为学习成长的途径。

以孔子为代表的“师”,不仅传授文化知识,而且是人们心灵根源的导师。

结束语:天为大,其次是地,再者是君,继之是亲,最后是师

天——妙造自然;地——山川不老;人(君亲师)——事在人为。过去,国家体制只到县一级,不进入乡村社会,乡村社会有着较大的自治权,但又能始终保持国家认同理念,并以高度的凝聚力维持社会安定的礼俗秩序,省去国家行政编制和大量的人力财力,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。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奇迹,其中便有“天地君亲师”的教化风俗,神龛上的牌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

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。其中的“君”可改为“国”,即“国”、“亲”、“师”。国、亲、师三种人间力量,则象征着爱国、宗亲、尊贤三种道德精神。

“天地君亲师”肇始于《国语》,形成于《荀子》,后在民间社会广为流行。由于深入人心,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。钱穆先生指出:“天地君亲师五字,始见荀子书中。此下两千年,五字深入人心,常挂口头。其在中国文化、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,自可想象。”

我思之、寻之: 寻找敬天知命,寻找尊道重德,寻找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寻找五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。我寻之、思之: 仰无愧于天,俯无愧于地,行无愧于人,止无愧于心。

今天还应该继续供奉“天地国亲师”牌位。所谓"文化复兴"就是对人伦纲常的再续,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;再续于天道人伦,回归于历史源头!

湖南省汩罗镇瞭家山社区房中供奉的牌位:天地君亲师!2019.11.4日下午石中元拍照。